热词: 公交车站 酒店 餐饮 医院 更多
手机版 欢迎使用8684!
  • 概要
  • 旅游
  • 历史
  • 地理

  山阴县地处山西省北部,内长城雁门关外。因位于佛宿山北,故名山阴。全县辖3镇10乡,256个行政村,22.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3.3万口人,城镇化率41.64%,版图面积1651平方公里,耕地79.68万亩。历年平均气温7.6℃,降雨量362.4毫米,无霜期143天。
  山阴县是产煤大县,有“煤乡”之称。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粘土、石灰石等,煤田面积355.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1.5%,煤炭地质储量114.5亿吨,可采储量约78亿吨。现有39座煤矿,年生产能力1265万吨。
  山阴县是畜牧大县,有“奶都”之誉。全县奶牛存栏达到8.2万头,全国排名第14位,乳品加工能力40万吨,是全国乳品加工示范县。畜牧业收入占到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0%以上,在全省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中占居“龙头老大”。
  山阴县交通便利,北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208国道、大忻线等贯穿全境,全县油路、水泥路、高速路通车里程达1300多公里。
  近年来,山阴县委、县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和谐山阴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好字优先,好中求快,又快又好,综合实力全市争第一、全省进十强,首力建设经济强县、畜牧大县、乳品特色县”的目标,大力实施结构调整和开放引进两大战略,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力推动煤电、乳品、冶化、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业五大特色产业的梯度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加速推进新型能源工业基地和特色生奇谈怪论畜牧示范基地建设进程,使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全县经济综合实力谱写新篇章。200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7.2亿元,比上年增长19.1%;财政总收入达到13.59亿元,同比增长35.7%,总量排名位居朔州市首位、山西省第17位;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76亿元,同比增长39.6%,总量排名位居朔州市首位、山西省第11位。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55.4亿元,同比增长48.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亿元,同比增长21.87%。今年1—8月份,财政总收入达到14.25亿元,同比增长 64.5%,总量排名全市第一;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25亿元,同比增长58.3%,总量排名全市第一。截止目前,全县续建、在建和拟建的重点调产项目 38项,总投资56.31亿元,到位9.71亿元。其中建成投产和在建项目22个,为全县3+2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供了有力的项目支撑。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 2006年底的15.7:54.3:30调整为2007年底的14.5:53.08:32.4,工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三产服务业再提2.4个百分点,经济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全县和谐建设水平得到新提高。县委、县县着眼于促进经济与社会、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和谐山阴的建设进程。生态建设稳步推进,节能减排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公共财政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事关民生的支出得到了有效的保障。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市抵保、农村抵保四项参保人数均在万人以上,基本形成了覆盖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近三年累计投入4个亿,进行旧城改造和新城扩建。道路建设突飞猛进,近三年完成投资3.5亿元,新修农村公路688公里,成为全省农村公路建设标兵县。教育危房改造走在了全省前列,卫生医疗条件大为改善,人均住房面积逐步提高,计生、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38元,比上年增长28.4%,高出全市平均水平,近年来多次被省政府评为增加农民收入先进县。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88元,比上年增长28.7%。城乡储蓄存款达到46.24 亿元,同比增长34.4%,全县人均存款净增近5300元。人口自然国长率控制在6.71‰,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720吨和370吨。

山阴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虽历经千年沧桑巨变,部分遗迹尚存。已发现有古遗址、古建筑35处(座),古墓葬5处,列为国家二级文物12件,三级文物72件,其中汉墓群、广武古墓、明长城等古迹均颇负盛名。山阴是在古代是一个多战之地,县境西南有古迹、遗址多处。已发现有古遗址、古建筑35处(座),古墓葬5处,列为国家二级文物12件,三级文物72件,其中汉墓群、广武古墓、明长城等古迹均颇负盛名。雁门关下的两座广武城,一建于辽金,一建于明代,均为防敌军事据点,是研究军事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县城南30公里广琥汉墓群,保持着丰富而珍贵的地下文物。
  万里长城——山阴段:万里长城依阴山、恒山。太行山。吕梁山之势,分为内。外两支,内长城建于恒山之阴,外长城建于阴山之阳。山阴县境内的长城属内长城,是山西境内保存较为完整的一段。它东起新广武,西接代县分红岭,依恒山之阴连接着内长城东段18个重要隘口,全长5.3公里。城墙高6。6米,底部宽6.5米,顶部宽3.5米,底部用石灰岩、青石质条石砌筑,其它用砖拼筑而成。长城依山而筑,碗蜒盘桓于山岭之上,蔚为壮观。在城墙的结合部、转折处与制高点上,矗立着一座座致楼。巍巍长城,敌楼对峙,烽台相望,与雁门关遥相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至今仍不失当年古战场壁垒森严的气势。山阴县境内还有汉长城。它位于旧广武城南5公里处,沿恒山山脉东西横亘,长约10公里,整体用石块无层次垒起,现已成为残迹。
  雁门咽喉——两广武:广武,位于山阴雁门山的长城脚下,紧依雁门关,扼守关内勾注陉之咽喉,是长城线上的重要军事防卫据点。依塞傍关,地处要冲,与长城紧密相连在一起,素有北门锁钥之称,历史上兵家为争夺雁门关,这里常常是短兵相接的战场。广武始建于战国时期。据记载:赵武灵王在破林胡和娄烦之后,沿勾注山建内长城,同时建勾注塞即令广武城,当时属雁门郡。西汉置广武县。北魏广武属京畿之地,为迎送皇帝和大臣出征、凯旋以及外使入朝的南大门。隋改为雁门县。宋、辽以此地分界,广武属辽地,归西京道。金改道为路,属西京路大同府。明归山西行中书省,爱国将领于谦曾驻守此地,抗击瓦刺。清代至民国初属代县。日寇侵占后划归山阴至今。历史上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许多大大小小战事多发生在这里。公元980年,宋朝大将杨业镇守代j几契丹来犯,扬业引军“自西烃出南向击之,契丹大败’’的战事就发生在这里,杨业等自西怪、经〕日广武追破契丹军于今朔县也途经这里。广武今有两座古城:其一坐落于勾注东陉要冲,名新广武;其二地处勾注西陵要冲,名旧广武。新广武原名广武营,在雁门关北10公里处。两山对峙,中置营城,亦日广武隆、广武站、广武城,为雁门关守卫重地。明洪武七年(1374年)重建,万历三年(1575年)复修。城周长4华里,城高10米,墙宽4米,城墙内土外砖结构,坚固雄伟,左右连接东西长城,中置东、西两门,扼紫塞咽喉,新广武由山瓮城、广武城、南关瓮城三道防线组成,远远望去,新广武城像簸箕,南关瓮城像斗一样,俗有“金斗银簸箕”之称,意即城防之坚固。明代这里一直设重兵把守,并兼挟平型关、北楼口、大石崞等18个关隘。
  戍边亡魂——汉墓群:在新广武城北一片广阔平原上,散布着一座座大小不等的坟土堆,坟土堆连绵起伏,状若小丘,甚为壮观,当地群众称为“谎粮堆”。传说宋杨家将与敌作战,为蒙蔽对方筑起假粮堆而冒充兵精粮足,实际上是戍守边关的无数阵亡将士的坟墓。据有关资料记载,东汉光武帝时期,此地50余年战事不断,阵亡将士大多就近理葬。坟土堆的高低大小,依死者生前的官衔而定,等级严格。墓冢越大,显示墓冢主人官职越大。整个汉墓群占地7.5平方公里,现已标定墓冢294座。236号是最大的墓冢,占地4亩,高约20米。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汉代墓群,对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88年被正式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秋属狄域,战国为赵地,秦属雁门郡,隋置善阳县、神武县,唐为马邑县地,辽置河阴县,金大定七年始称山阴,此后虽一度改为忠州并入金城县,但为时较短,后有复置山阴县,至今未变。宋、 辽时的“金沙滩大战”就发生在山阴县境内。明朝为县制,属应州辖。县城故址,在桑干河南,即今山阴城。
  历史上也不乏名人志士:有北魏安远将军庚岳、唐朝芮国公苑君璋、宋赵匡胤的大将米信、辽丞相沙彦恂、元朝平阳元帅安明本、明代内阁首辅王家屏、清朝梁启超的老师崔增瑞等。

境内自然资源较为丰富,其中以煤炭为主,煤田总面积355.2平方公里,总储量114亿吨,煤质品种以氯煤和弱粘煤为主,为优质烟煤;铁矿石储量约4000万吨,系赤铁矿;铝矾土约900万吨;粘土粉砂岩预测储量达亿万;石灰石约3000万吨;方解石约40万吨;大理石约1000万立方。此外还有石英石、钾长石、黑云母、玄武岩等。山阴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虽历经千年沧桑巨变,部分遗迹尚存。